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8的文章

精實創業? #筆記

【內容來源出處 】http://www.tzehai.com/2013/05/about-lean-startup/ 開頭Jamie也是先問問大家認為甚麼是精實創業?為何要「精實」?有人說是扎扎實實的做、有人說是錢要花在刀口上,也有人說是盡快推出產品。當下我想到的解釋是:「用最快的速度找到市場的需求」想當然爾,就會被進一步詢問說那刀口是甚麼?扎實就夠了嗎?   而Jamie沒直接說他的答案,則是先再提出一個問題:「市場是可以被預測的嗎?」,然後舉了賈伯斯的ipod於2001~2004年(1到4代)以及iphone於2007~2009的銷售量變化作例子,提出他的結論: (iPod4G版本於2004後半推出後讓銷售量暴增) (iPhone3G於2008年7月開賣後讓2008的Q4銷售量大增)   連大家認為是天才的賈伯斯都花了數年的時間才將這兩個產品調到突然大賣,那你覺得你比賈伯斯厲害嗎?還是你有那麼多的時間來微調或有能夠燒那麼久的資金嗎?所以你是不是該提高你pivot的速度以大幅縮短產品修改更新的時間週期?這就是Lean(精實)的精神。   再來,Jamie則開始解釋到底甚麼是Startup?並先利用「新創事業」、「可規模化的新創事業」(這兩個是我自己亂翻的)跟「中小企業」、「巨型企業」之間的關係如下圖來說明: 在台灣,絕大部分的中小企業就是屬於上面的模式,找到一個可以賺錢的模式後就一直維持差不多的狀態(Jamie也舉了巷口邊開很久的早餐店為例)。很多人創業時的目標其實也都會比較偏向上面,有賺錢就好。 但創投會喜歡並且關注的,當然還是下面的模式。 只是很多人沒意會到的是,其實中間還有一個「過渡階段」如下圖,: 而且這三個階段所要做的事情都不同:   於Startup階段你要做的是Search,盡最大的努力找到一個可以規模化的商業模式。   但在Transition階段是要Build,將找到的商業模式建立可重複複製的標準化流程。   最後在Large Company階段則著重在Execution,不斷擴大執行的規模或優化執行的 效率。就像是從0到1、從1到100這樣。 底下則是用其他不同的面向來說明Search和Execution階段的不同。 故Jami

【簡約思維】:讓用戶迅速認識產品本質

讓用戶迅速認識產品的本質,簡單的說就是在互動使用上,客戶能不受干擾地獨立完成整個人機互動的過程。 in other world to say:用戶對產品的要求是,如果只做一些不花費精力的事,也能獲得滿足的收穫樂趣就好了。  but 美感應該讓位於功能  少即是多  太多的重點代表沒有重點,反而讓核心功能不突出 > 學會減法 #減法?  : 首先拋棄與主要務無關的東西    (很多產品再最開始的時候構思了一個很有針對性的痛點,然後在產品設計中不停地增加功能,認為新增功能能夠幫用戶了解產品,獲得更好的體驗。) (而實際上,客戶需要的只是最早的那個幾決痛點的產品) ( "多"  並不是產品成功的標準) (注意力集中在對終極目標的思考 : 開發一個所有客戶願意使用、並能感覺到快樂的產品) #減法的結果應是核心目標得以實現和擴展 怎樣的產品才算是簡約美? #流暢的  用戶體驗 特徵、風格明顯 功能簡練,但彼此的聯繫緊密,圍繞一個核心將更多的東西牽引出來 對於初創的產品而言,依靠什麼意的產品思維來判斷產品是否好用? 核心點的意即 產品是否讓人主動地喜歡、especially 目標客戶群 對於目標客戶來說,只要能解決問題的產品都是可以嘗試的、而解決得是否徹底,就是客戶對產品的要求。 產品首要需求是解決問題,需求來源於客戶,那麼規劃產品的時候的第一任務應是: 發現需求 > 有這樣需求的客群是否夠多? 再者,發現僅僅發現問題並不足以真正地解決問題,再解決問題過程中需要足夠耐心並承受挫敗,才能敏銳抓準客戶,找到好解方!  (also 鍛鍊產品經理思維優化解決的過程)  (also決定產品型態和走向) 一切以用戶/客戶為中心 : 站在用戶角度看待問題 所以產品離不開用戶、任何一個客戶群都有自己的需求,若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就是華而不實,更別說獲取商機。 客戶體驗好也不表示產品有無限商機: 好產品不僅要戳到、還要解決痛點;同時一個不獲利的產品也不是好產品,不會有團隊成受得住長期虧損 #WENOTE 設計累積分機制,增加用戶對產品的黏性 第一名跟第二名的市佔率是有差距的!  馬太效應 (: 強者越強、弱者越弱)